![]() |
![]() |
![]() |
![]() |
![]() |
![]() |
![]() |
![]() |
![]() |
通知公告: |
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为减轻道路交通的拥堵压力实施路网整体协调发展织密 沈阳道路毛细血管建议》(第0068号)的答复
董艳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为减轻道路交通的拥堵压力实施路网整体协调发展织密沈阳道路毛细血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城市道路网系统 (一)道路网规划方面 我市组织编制的《沈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将打造绿色宜行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骨架路网方面,以城市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道,构建与用地布局相适应、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加强贯通南北主城的结构性干路建设,加密跨浑河通道,缝合浑河两岸路网,实现均衡发展。街区路网方面,贯彻“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密主城道路网,提高次干路和支路实施率,实现路网总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二)道路网建设方面 推进高快速路建设,在现状“一横、一纵、四环”快速路骨架基础上,预留浑南西路、浑南东路、长青南街、胜利南街等快速路工程建设空间,逐步实现外围副城至少有2条高快速路与主城联系,主城内任一区域10分钟到达高快速路。统筹开展断头路打通工程,重点打通交通瓶颈,解决出行绕行问题,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二、城市慢行系统 (一)慢行规划方面 统筹通勤、休闲、公交接驳三类慢行功能,构建安全、连续、舒适的通勤慢道系统。一是以浑河、浑北环城水系、浑南环城水系、蒲河等河流水系,青年大街、北陵大街、和平大街、南京街等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建立山水相连、水绿相接的休闲慢道网络,保障市民通勤、休闲出行需求。二是完善公交接驳慢行网络,依托枢纽站、轨道交通站、公交站,设置自行车停车和慢行过街系统,合理引导共享单车发展,做好公共交通最后1公里慢行接驳。 (二)慢行建设方面 我市印发《沈阳市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指引》《关于严格执行道路横断面设计要求的通知》等文件,有效指导道路规划建设工作,保障新建城市道路高标准预留慢行空间。 推进街路更新方面,我市印发《沈阳市街路更新设计导则》,按照“两分离、两优先、两贯通”工作原则,坚持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优先,高度重视慢行系统建立,以服务为导向开展街路设计,进一步落实空间形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经济业态。背街小巷改造方面,2022年以来,我市已实施500余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完善慢行系统等措施,提升微循环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打造口袋公园方面,2021年至今,我市高品质打造口袋公园三千余座,积极推进新建口袋公园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陵园街、陵东街、文艺路等重点街路更新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口袋公园建设,实行生态景观林带、口袋公园、综合配套设施一体化设计,做到园路一体、城园融合、动静结合、疏密有致。 三、统筹街路规划设计 按照我市实施“五工程一管理”的工作部署,积极做好街路更新、背街小巷设计方案的编制设计和论证工作,道路设计有效衔接地下管线与地面道路改造的项目时序,结合沈阳街道的实际需求,从断面优化、停车治理、管线改造、绿化提升、设施美化、建筑拆违、立面整治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实现街路U型断面全要素,减少反复翻修,避免“马路拉链”,力争实现更新改造完成十年内不再破路。 同时,推行人民设计师制度,适时邀请由各区政府选聘的人民设计师,参与设计方案的审查论证;建立常态化审查机制,组织行业专家以及规划、建设、执法、交警、交通、房产、各管线专业公司等部门对更新改造方案进行论证,重点项目提级审查,确保更新改造设计方案科学合理,保障交通畅通、人民畅行。 感谢您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自然资源局 2025年4月3日 |
友情链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