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通知公告: · 关于变更住宅用地拟出让清单的公告    · 闲置土地认定书 沈自然资铁西闲认字【2024】001号    · 闲置土地认定书 沈自然资和平闲认字[2024]01号   
机关党建 您的位置:首页>机关党建
把生命献给绿色 康德忠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12-03-13 来源:机关党委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

 市林业局:为绿色事业奉献一切

 ——记市林业工作总站工程师康德忠

一丁

    雨霁日出,市林业工作总站道义基地更显得流青滴翠,欣欣向荣。东西走向的高压线下,百亩面积的基地被绿荫重重、疏密有致的各类苗木和花卉严严实实地覆盖着,艳阳之下生机勃勃。轻风吹拂,金枝垂柳婆娑起舞,大叶杨飒飒作响,早酥梨的幼果在枝头上微微摇曳,醉金香葡萄藤壮叶茂……在远离市声喧嚣的北郊,车行如流的10l国道边,这里是一片别有天地的绿洲,林木繁育的示范样板田。置身其中,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在林业总站的职工心中,还有一棵常青树,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为林果技术示范基地的发展释放着能量。这棵已有50多个年轮的大树,就是市林业工作总站工程师康德忠。

 

    “中学毕业,我向老师要了1000棵树苗”

     康德忠原来是个农民,家住于洪区平罗镇北三台子村。说到树,这个村子过去只有柳树,没有杨树。老人们说,杨树不是没栽过,可是栽不活。说到杨树,康德忠的话题一下子打开了。杨树好哇!杨树是我们沈阳的主栽树种。它生长快,成材早,木材用途广,短期内就能获得大量木材。白杨,青杨,大叶杨,北京杨……光是咱们中国原产的杨树,就有74个品种,41个变种,24个变形……杨树和我有缘分。我和林业工作打交道,首先就是从杨树开始的。

    康德忠少年时代在60中学读书,1972年高中毕业。那时候学校有校办农场,栽了不少杨树苗。教生物的老师名叫关维仁,是一位在农业、林业方面很有学问的大学生,只因成分高些,把他埋没了。他的爱人是康德忠的班主任。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候就对生物课特别是植物感兴趣。为什么我们村子只能栽活柳树却栽不活杨树呢?他常琢磨这一类的问题,和关老师的接触也就多了。

    高中毕业了,当时的知青政策是毕业就下乡,康德忠当然也得回家务农。离开学校前,他又去找关老师,对他说:“老师,给我点杨树苗吧!”

    关老师问: “你要树苗干什么? ”

     “有人说我们村栽不活杨树,可是我不信! ”

     “好,有志气! ”关老师伸手拍拍康德忠的肩头,“你要多少? “给个……十棵二十棵的就行……”

      “我给你1000棵,你要把它们都栽活!”  

    好家伙,1000棵!康德忠一下子愣住了。关老师用充满期望的目光深沉地看着他,在这一瞬间康德忠懂了,关老师把他也看作一棵他培育的“树苗”,希望他学成离校后也能在家乡的土地里扎根成活。

    就这样,康德忠带着1000多棵杨树苗回乡了。他珍惜这些树苗,决心让它们在家乡茁壮成长。根据关老师的指导,他反复琢磨,终于弄明白了,任何植物的栽培对环境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绝大多数杨树虽然属于喜水类型,但也不耐水淹,特别是在高温季节,长期滞水淹没或地下水位过高,根部呼吸不到氧气,对杨树的伤害更明显。北三台村涝洼地多,不利于杨树生长,于是,康德忠和村里人就把杨树苗往地势较高的地方栽,村路上,堤坝上,1000多棵杨树苗把整个村子几乎栽遍了,栽完树后不歇气,雨天排涝,天旱浇水,精心护理,这些树苗绝大部分都成活了。从那以后,村里就有了杨树。一进堡子直到大西边,全是树。每当他看见那些小杨树噌噌地往上窜,放眼望去,一排排杨树绿莹莹、齐刷刷的招人喜爱,康德忠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栽种杨树的成功,使村里人尝到了植树绿化,发展林业的甜头,也给康德忠以信任,他当了大队会计,后来又当了大队长。当时村子里有300多户,4600多亩地,康德忠的担子不轻。他和大家把村里的耕地规划成方,挖沟筑台,植树造林,搞林网化,形成防护林,把农田保护起来,不怕风沙侵蚀,防止水土流失,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亩产从三四百斤增加到七八百斤,后来达到千斤。1974年他人了党,1985年被选为于洪区劳动模范,一年后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没辜负关老师当年的期望,在家乡的土地上根子越扎越深了。

    正当他干得起劲儿的时候,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l988年的一天,深更半夜,天下着雨,村里有一家闹了纠纷,老丈人和姑爷打起来了。他去拉架,那个姑爷手握半块砖头乱划拉,混乱中一砖头打在他的左太阳穴上,他头一迷糊就啥也不知道了,瞳孔都放大了。“不好!书记受伤了!”大家呼喊着,用汽车把他送到城里陆军总院,做了开颅手术,养了半年才好。组织上照顾他的身体,让他到镇敬老院当院长。他虽然舍不得离开农业第一线,可是组织上的决定也得服从。

    平罗敬老院里有40多位老人,原来工作基础不错,是模范敬老院。康德忠接这摊工作后,只有努力工作,锦上添花,不能砸了牌子,一直保持着这个荣誉称号。他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但却有3个妈妈,因为他爱人小时候过继给了她的姑姑。和这些老人生活在一起,虽然负担重,但其乐融融。在康德忠眼里,敬老院的老人们就和他的父母一样。

    到敬老院工作后,他有了比较多的时间钻研林业方面的知识。他平时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树,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看。自家园子不大,但也栽了40多棵树。他真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在这方面有大作为,把家乡、把沈阳全都绿化了,变得更加美好。

    没想到,康德忠的机遇真的来啦。沈阳要搞“三五八”工程,一天,镇长对他说:“你爱好林业,有这个专长,我就给你一块地,你把它摘成个果树园,怎么样?”他的意思是,敬老院院长的工作照常做,兼职搞园子。他当时就同意了。那块地在平罗北边,有30来亩。别看地不太大,但站在地边上一看,心里就像城里人从棚户区一下子搬进了宽大明亮的新房子那样敞亮。在做好敬老院工作的同时,像莳弄自己家小园田那样经营这块地。第一期康德忠搞树苗,速生林、绿化林、果树林等树苗都全,杨、榆、柳都有,不仅为本镇绿化解决了树苗问题,还为其他乡镇提供了lO万多棵树苗。第二期上水果,葡萄、苹果、梨……都有。单是苹果,就有寒富、金冠、金帅、月光、丹苹等许多不同品种。它们都抗寒,适宜北方生长。这块地好比试验田,康德忠把栽种成功的果树苗向农民提供,大家可高兴了。当初镇里仅给了2000元钱,靠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短短几年工夫发展到80多亩,仅地上物估价就达近80万元。

    康德忠每天从敬老院回家,经过这块园子都要进去看看。望着郁郁葱葱、叶茂果硕的园林,心里别提多美了,比咬一口金冠苹果还要甜!

    这期间,上级曾想调康德忠到别的部门工作,工作比较轻闲,应该说是件好事。可是他舍不得那些树,离不开园子,也就没调走。

    1992年,根据上级指示,平罗镇成立了林业工作站,组织上调康德忠离开敬老院,担任了站长。这样,他就成了林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了。

    对此,康德忠常说:那次在村里拉架受伤,不是有人说“因祸得福”吗?我说,如果我确实“得”了“福”的话,就是那次意外事件使我后来有机会接触林业,钻研林业,成为这方面的专职干部。一个人能够专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真是一种幸福。

    工作有了成绩,责任也重了,但康德忠头脑是清醒的。全市林业工作,我们于洪区人称“于老六”,而平罗镇又是于洪区中最差的。任重道远哪,他能不抡开膀子干吗!

    “有人说我除了眼角皱褶是白的,整个脸都是黑的”

    1998年,康德忠被调到总站,负责总站基地。选中康德忠的原因除了家住得比较近外,看中的就是他对林业工作有那么一股子痴迷劲儿。

    市局林业工作总站,负责全市各区、县(市)及乡镇林业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服务等工作;它的基地,不是为林业局办的搞福利的农场,顾名思义,它对全市林业的发展具有技术推广和示范作用。这正是康德忠实现理想,在更广阔的天地做贡献的地方。

    这百亩基地位于3条高压输电线的下方。按电业部门规定,这里不能搞别的建筑,作为林业推广示范基地,在土地利用上倒挺合适。概括地说,这里是“两园两圃”。“两园”是:示范梨园、示范葡萄园;“两圃”是:果树新品种繁育苗圃、林木绿化苗圃,设计要求和集约化管理水平都比较高。现在基地有两块地,在于洪还有一块400多亩的。

康德忠到基地工作以后,牢牢记住了两个词,一个是“示范”,一个是“推广”。这两个词放在他的双肩上,有千斤重啊!

    什么是“示范”?得把基地搞好,干出个样子来,叫人说“好”,这才叫示范。对康德忠来说,一个共产党员,也有个示范的问题。接手基地工作后,他没有放松自己,而是努力工作。从家到道义基地,往返上下班有20多里路,坐不上公共汽车,他开始骑自行车,后来改骑摩托,风雨无阻。基地固定人员少,只能雇用年度临时工和季节工从事田间作业。每天必须早来晚走,赶在作业工人上班之前到,走在他们收工下班之后。基地的田间劳作是不分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在作业忙季他还要坚守岗位,做出安排。

     因为工人变动性大,岗位不能固定,不利于培训熟练技术作业的工人,加重了管理上的负担。这就要求康德忠一方面想办法合理安排作业人员,一方面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要经常接待来基地考察、学习、咨询的基层人员和个体林果专业户,工作量比较大。康德忠有个脚骨骨质增生的毛病,每天都要在田间来回奔走十几次、几十次,路走多了脚就疼痛。但有什么办法呢?一是吃药缓解,二是咬牙坚持呗……

    2002年春天,从北京调来一批杨树苗,汽车进不了地里,80多米的距离靠工人们一捆一捆地扛。当时天下着雨,地上南流北淌的,又粘又滑,工人们脚下一哧一滑地干活儿很不容易。按说康德忠只要站在一边指挥就行了,但那不是他的性格,他和工人们一起扛树苗。那天,他穿一双军钩鞋,走起来不大灵便,脚一滑扭伤了,很快就肿起来,疼得受不了。医生说把踝骨扭伤了,开了敷的药,让他静养。可是,他在家里怎能呆得住?心里像长草似的,他拄着拐还是到基地去了。他虽然走不了,干不了,可是还能坐在那里指挥吧?

    说“示范”,这也是示范。作为基地负责人能这么干,对工人就是个影响和带动,他们也不会偷懒或糊弄。 康德忠在田间里呆的时间长了,风吹日晒,脸就变黑了。

    有人笑着对我说:“老康,你除了眼角的皱褶是白的,整个脸都是黑的。”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基地呈现崭新的面貌,苗木茁壮成长,枝头果实累累。北京林业大学、省杨树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到基地考察,都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好评。外地及县、区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前来参观、咨询,也表示称赞。

    康德忠常说:作为基地负责人,不能把自己的作用降低为一个普通的工人,必须抓科技,重实践,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推广”,这才是搞好基地的最终目的。

    基地里的一草一木无一不是精心引进培育的新品种、新成果。康德忠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图片。比如,三倍体毛白杨,是他们在东北地区首次引进的,它长势快,抗性强。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志义来到基地,看见白毛杨长势很好,高兴地说:“原来以为毛白杨不适宜东北生长,现在看,应该修改我的专著了、”此外还有速生杂交杨以及葡萄、果树、绿化树种等系列新品种。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王涛研究员研制成功的一种高效、广谱植物生根促进剂,它的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地1000多种植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非常显著的增产效果。此外,康德忠还对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等等也进行了精心试验研究,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创建出了适合本地的栽培和扩繁技术模式。

    面对农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康德忠感受到了不足和压力。为了“充电”,他白天工作再累再乏,晚上回到家也要抓紧时间学习。他还念了3年沈阳农业大学函授。更重要的,康德忠和同志们坚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到基地工作后,对于引进的品种和技术项目,他都亲自操作,精心管理,反复研究试验,研制了微喷灌设备,将ABT生根粉技术、喷雾扦插技术、覆膜育苗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成功地进行育苗技术创新,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工作站除前面说的ABT生根粉荣获市技术推广一等奖外,锦丰梨、早酥梨荣获了东北三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无核白鸡心葡萄荣获了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奖。目前,基地扩繁林果良种壮苗近万株,支持了沈阳“一带四区”林果项目建设和森林城市绿化建设,为实施我市科技兴林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地“示范”不能摆样子,“推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实际,形成技术推广服务社会化。这是康德忠一贯坚持的工作原则,在站长领导下,通过组织参观、办学习班、召开会议和下去服务等形式开展业务活动。康德忠到新城子区马刚乡传授梨的授粉和套装技术,到于洪区大潘乡传授果树栽培技术,到康平县柳树屯传授果树嫁接技术……基层农业干部和农民都说这是雪中送炭,十分欢迎。他利用基地的有利条件广交朋友,和很多农林院校的教授专家、县区乡镇林业站站长以及各地林果专业户建立了联系,收集、交流科技和市场信息,把基地事业融于社会和广大农户之中,不仅提高了示范基地的社会知名度,也使康德忠不断获得了新的信息,丰富了知识。                                            

    “有了病,我更得多干点”

    2002年是康德忠的多灾多难之年。

    早在2000年,他就发觉自己的肾脏有毛病,病一犯疼得要命,直不起腰,趴也不是跪也不是,满脸流汗,吃啥吐啥。为了止疼,隔两小时就扎一针杜冷丁。1O月末的一天,天气寒冷,他正在田间里忙着,病又犯了,倒在地上。同志们把他就近送到739医院,医生经过检查,说是肾结石。

    康德忠是个要强的人,不信病能把他怎么样。人吃五谷杂粮,加上也是快50的人了,还能没个病灾的?不就是肾里长了石子儿吗?他一面吃药一面坚持工作.到医院看病、开药都选在双休日去,不耽误工作。就这样,带带拉拉地挺到2002年9月。没想到,肾病越来越重了,领导和同志们都催着他去医院,好好查查,抓紧治疗。在医大二院经过检查,确诊为阴性肾结石(X光看不见).而且病情很重,必须做手术,用激光碎石,排出体外。

    医生对他的病很负责,又检查他的膀胱。膀胱镜下去,检查了一阵,医生脸上神情有点微妙的变化,对他说:“你马上住院,别上班了!”
    又怎么了?康德忠有点着急,说:“我没事。”
    “什么没事,信我的话,别上班了。膀胱里面有东西,等结果出来就清楚了。”

    看来,康德忠不光是肾结石,膀胱也有事。“里面有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要看切片化验结果。

    有人说,平时不爱喝水的人泌尿系统容易患结石。康德忠过去整天在田间地头上转悠,到哪去喝水呀?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很少喝水。

    9月12日,到了看切片结果那天,大女儿志敏陪康德忠去医院。医生取出病志,那里有切片检验报告单。医生看见康德忠,啥也没说,把病志交给了志敏。他注意到,医生故意用手指压住切片检验报告单的结论那一行字,不让他看见。然后,背着他又对志敏说了些什么……刚离开医生,他马上对志敏说:“快把检验结果给我看看!"志敏不给,他坚持要看,志敏只好眼含泪水把那张纸给他了。康德忠拿起细看,只见切片检验报告单上写着一行字:“移行性细胞癌”……

癌!

    他一下子愣在那里,不住地问女儿:“为什么我患了癌症?我还不到50岁,至少还能为发展林业再干lO年哪!”

    就这样,康德忠先做了膀胱手术,10月8日,又做了激光肾碎石手术。一般病人碎两次就行,而康德忠因为结石大,外表不光滑,碎了5次。

    然后是化疗……局领导、工作站的同志们都来看望康德忠,叮嘱他安心养病。

    可是,他怎么能安心呢?康德忠是个闲不住的人,基地一天看不见都掂记着,现在一下子在家里呆了三四个月,不可能“安心”哪!

    对共产党员来说,事业就是生命。人即使没病,失去了对事业的追求与贡献,又有啥意思?
    建好林果技术示范基地,为沈阳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就是他的事业,他的目标。

    有病后,康德忠想了许多,总觉得自己过去干的工作太少了。现在有了这个病,他惟一怕的就是将来干不了喜爱的林业工作了。基地的每一棵树,甚至每一片树叶,他都喜爱。所以在他手术康复后,要抓紧时间多干点。

    好在两次手术后病情稳定,康复得比较快,春节刚过,正月初八就冒着严寒到基地上班了。

    同志们热情地过来看他,他们感到很惊讶,责怪他不安心养病。  “老康,你行吗?再歇歇吧! ” “没事,我都好啦!出来走走,对我的身体有好处。不然在家也憋出病啦!”

    真的,一到基地,康德忠的心像一下子推开两扇窗子那样,感到特别敞亮!

    他现在继续接受化疗。医生说,肾里又有了结石……但现在康德忠“想开了”,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这么重视,我们沈阳要建生态市,我们林业工作总站,还有我们基地,都有更远大的发展目标,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决不能被病拖了后腿,更要加紧工作。

    有人说,康德忠是林果示范基地的一棵树,一棵独具魅力的树,年年月月、风风雨雨,依然青翠,挺拔向上,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友情链接:
主办:沈阳市自然资源局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四经街149号 邮编:110003 辽ICP备13009550号-3  政务公开电话:024-83860427
网站标识码:2101000022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93  网站地图  网站维护电话:024-23291388
建议使用Micosoft Internet Explore并以1366*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投诉举报电话:838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