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通知公告: |
沈阳市林业局调研文集(系列八)
关于社会化造林绿化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生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沈阳是以平原地区为主,兼有浅山丘陵,受风沙影响较大,具有大城市、重工业特点,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的地区。总体上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定,维护生态安全任务艰巨。全市可分为五大生态系统,即以人工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以西北部地区为重点的沙地生态系统、以辽河和浑河两大水系为骨干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中西部平原地区为代表的农田生态系统和以城区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系统。 存在的主要问题:1、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尚未成熟。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我市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存在总量少、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人为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而未能发挥其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2、沙地生态系统持续恶化发展。我市位于我国四大沙地中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全市沙化土地和具有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最高达到514万亩,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27%,根据全市沙化土地监测,沙化土地面积和具有沙化趋势的土地每年还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天气的影响;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不合理开发利用;人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特别是毁林复耕、滥开荒;3、湿地生态系统逐年流失。沈阳的天然与人工湿地总面积约40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1%,居全省前列,湿地种类除近海湿地外,几乎包括了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全部种类,重点保护和培育的湿地有湖库、河流、稻田三种类型,近些年来,由于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水资源流失、水体污染现象严重;4、农田生态日益退化。农田林、水、路等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特别是滥施农药、化肥造成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耕地生产力流失严重;5、城市生态系统十分低下。缺水少绿、空气污染、热岛效应、没有大树。 (二)森林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全市林木总面积660万亩,林木绿化率33%,森林覆盖率2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绿地率3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存在的主要问题:1、总量偏低。我市森林覆盖率29.3%、比全省平均值低了11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绿33%、比全省的平均值低了7个百分点。2、分布不均。中西部平原地区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森林植被恢复慢;城区、村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低。3、结构不良。树种单一,杨树人工纯林比重过大;层次不多,缺少伴生的亚乔木、灌木、草本等。4、质量不高。生态防护效果不强;林地经济含量不高;社会效益不广泛。5、保护不好。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 (三)绿化工作成就和存在问题 1、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沈阳市造林绿化的一项重点工程。“三北”,即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2、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2001年,辽宁省开始试点。2002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从法律上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从2002年开始,沈阳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2—2010年,全市计划“退耕还林”123.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3.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2.5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 3、2001—2010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11万亩。其中: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276.7万亩,2003年和2004年连续获得省政府表彰的“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的称号、2005年分获“国家森林城市”和“辽宁省绿化模范城市”的称号;“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234.3万亩。 存在问题:1、投入不足,整体标准低,重复造林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困难、投资渠道少、缺乏统筹安排、重点不突出;2、建管分离,重造轻营,林分质量低。主要原因主导功能不明确,分类经营管理不到位,缺乏经营上的财力支持;3、经营管理形式单一,现行的集体林产权制度与现代林业发展不适应。 (四)社会化造林现状和存在问题 社会化造林现状:一是大力开展了以长期承包宜林荒山荒地为主的造林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产权进一步得到明晰,林业社会化程度得到全面提高;二是充分抓住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在一定时期内调动了广大农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三是开展造林招商引资活动,发展了企业造林、公司造林、个体户造林;四是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造林绿化;五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存在问题:1、农民承包荒山荒地后不按期绿化;2、投入不足,工程措施不到位,不能按照重点工程要求实施绿化;3、存在毁林复耕现象;4、营林措施不到位,生态功能受影响;5、社会化造林层次不多,企业造林规模不大。 二、全市社会化造林总体思路、措施 形成一大格局: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总体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林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加大造林绿化全程投入为核心,形成以政府投入为示范、以部门和企业为骨干、以一般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全民为参与的大造林格局。 利用两个平台: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碳汇林业。 抓好三个结合:绿化与基本建设如新市镇建设、公路铁路建设、居住区建设等的结合;绿化与节能减排的结合;绿化与发展县域经济、开发新型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结合。 汇聚四种力量:财力;部门;企业;群众。 采取五种形式:城乡统筹;企业和个人捐资;合作共建;认建认养;社团活动。 支持六大建设:沈西北边界防风阻沙带建设;荒山荒地绿化工程建设;重点公益林基地建设;蒲河等湿地森林景观示范带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绿色村庄等人居环境林建设。 三、全市社会化造林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植树季节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二是创建各级领导干部造林绿化联系点;三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捐资;四是创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绿化联系点;五是各级领导积极参与社会化造林的宣传。 2、扩大宣传。一是把社会化造林宣传纳入林业部门和宣传部门的工作重点,实行常态管理;二是突出宣传造林绿化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宜居的关系与重大意义,动员全民、全社会参与绿化,发挥沈阳绿色碳基金的作用;三是加大宣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是法定义务和社会公德;四是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绿化宣传活动。 3、科学安排。一是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对社会化造林实行分类指导;二是按照全市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发展规划,按工程和地块及培育目标,组织开展社会化造林活动;三是按照事权管理要求,组织开展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绿化;四是成立管理机构加强社会化造林的组织管理。 4、出台政策。一是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奖励社会化造林;二是每年开展社会化造林评比表彰活动,对社会化造林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三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社会化造林的管理,对不依法履行绿化义务的要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惩罚。
|
友情链接: |
|
![]() |
![]() |